非自願離職證明是什麼?哪些情況會收到?若公司不給怎麼辦?資遣預告期有多長?資遣費怎麼算?

YouTube頻道「反正我很閒」,元老班底之一的李基誥(猛將)日前爆料遭兄弟背叛,以員工身分被告知資遣,令他難以接受,無奈之下只好尋求法律協助。不少員工可能都遇過突然被資遣,公司卻要求不得領取非自願離職的情況,究竟非自願離職是什麼?資遣的預告期有多長?有資遣費嗎?

非自願離職證明是什麼?

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動契約終止時,勞工可請求雇主發給「服務證明書」或「非自願離職證明」,兩者有以下差異。

非自願離職何種情況符合?

按照勞動基準法及就業保險法,所謂「非自願離職」,是指員工因為公司關廠、遷廠、休業、解散,或是破產、縮編、營運虧損、天災等原因,被迫離開原先的工作崗位,意即非員工個人因素所造成的離職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若有員工確實無法勝任工作內容,遭到雇主資遣;或是約聘人員的定期契約屆滿後離職,卻未能在一個月內順利找到工作,並且在上一份約聘工作滿半年以上,也屬非自願離職。

非自願離職證明如果公司不給怎麼辦?

非自願離職證明是申請「失業給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及「提早就業獎勵津貼」的依據,所以對勞工而言相當重要。

當公司不願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時,當事人可向工作所在地附近的主管機關(例如台北市政府勞動局)提出申請,經主管機關查證,便會另外核發離職證明文件。

資遣通報是什麼?

資遣通報是指雇主將勞工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電話、擔任工作、資遣事由及需否就業輔導等事項,列冊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主要目的是讓政府迅速掌握有哪些勞工可能面臨無收入的困境,以便及時提供就業服務。

根據就業保險法第33條第一項規定,雇主應從員工離職生效日的前十天,向當地主管機關與公立就業服務機構進行「資遣通報」。若未按時辦理,主管機關可依法對公司開罰3萬至15萬元。

資遣預告期多長?期間雇主要支薪嗎?

2020年10月29日,勞動部已針對預告期提出新標準,計算方式需以雇主通知勞工資遣的次日起計算。勞基法第16條要求,即便雇主是合法資遣,也須依年資給予員工資遣的通知預告期,且預告期間是要給薪的。年資及預告期如下表:

若雇主未依規定,提前告知員工終止勞動契約,可處新台幣2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非自願離職有資遣費嗎?該怎麼計算?

2005年7月1日之前的資遣費與退休金制度(簡稱勞退舊制)適用勞基法;之後的資遣費改依勞工退休金條例(簡稱勞退新制)計算。

民眾可透過勞動部提供的「資遣費試算表」進行試算。根據勞退新制,資遣費計算方式為(年資×0.5)×平均工資。

*年資:若未滿一年者,按比例換算成年計算。

*平均工資:以資遣發生前六個月,扣繳勞健保「前」的應領工資(含加班費、伙食津貼、績效獎金等)總額,除以六個月。

非自願離職可以申請失業補助嗎?怎麼申請?

勞動部的失業補助分為三種,相關資訊如下:

非自願離職想順利拿到失業補助該注意什麼?

然而,並非所有非自願離職者,都能順利拿到失業補助。

當雇主沒有確實投保就業保險,或並未向相關單位通報資遣時,是會影響民眾領取失業給付的資格。因此在職時,民眾應定期前往「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查詢公司的繳費紀錄,才能避免不幸遇到資遣時,拿不到六個月的失業補助。

同事只會拍馬屁!勤奮女一看年終傻眼

生活中心/魏君程報導

歲末年終,許多公司都會視當年度營運狀況,發給員工年終獎金。日前有網友在Dcard中以「這種年終讓我更確定要離職」為題發文,表示公司裡整天摸魚的人,年終獎金的金額卻與原PO相同,讓她十分崩潰!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本月26日有位女網友在Dcard中發文,表示「我只有一個月的年終」,進到公司一年被指派採購、行政、專案等工作,辛苦工作一年沒有加班費、沒有獎金,卻只有1個月的年終,原PO接著說,公司裡面不認真工作,整年都在打混摸魚,只會拍拍老闆馬屁的人也可以跟她領一樣金額的年終。

原PO表示,「心裡實在是阿雜(台語:煩躁)到不行,年後絕對要提離職」。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留言寫下,「水啦,沒有競爭力的公司就是要離職,免得一堆在那邊壓價競爭」、「工作各憑本事啊,社會就是這樣,做得多不代表會被肯定」、「換其他地方還是有可能遇到,或是公司本身就採取高底薪制的話,也會出現獎金沒什麼差的狀況」。

另外,也有網友分享自己今年的年終獎金,出言安慰原PO,「我7年來都1個月,這樣有安慰到妳嗎?然後我終於在今年離職了」、「還好啦 我年終才2千元,這樣有安慰到妳嗎」、「忙了一整年,忙到要吐血了,年終還被東扣西扣,實領根本不到1個月」。

T1台啤英熊網羅亞外 台中太陽新洋將有亮點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27日電)台灣職籃T1聯盟台啤英熊除了補進超級籃球聯賽(SBL)洋將蓋樂威外,今天證實網羅美泰混血的亞洲外援林泰樂;而台中葳格太陽將找來擁有8年美國職籃NBA資歷的勞森助陣。

台灣啤酒英熊開季至今以2名洋將應戰,球團稍早發布新聞稿宣布,網羅SBL台啤小洋將蓋樂威(Ramon Galloway),台啤英熊總經理哈孝遠今天出席T1聯盟與全球頂尖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合作記者會接受媒體聯訪時,也特別感謝SBL台啤總教練周俊三的割愛。

哈孝遠表示,蓋樂威偏向雙能衛,加入台啤英熊後,有助於球隊射手群發揮,打出快速球風,「當小安(蔣淯安)被對手壓迫時,還可以幫忙組織進攻」。

哈孝遠也肯定,蓋樂威在場上防守相當認真,儘管身高僅188公分,但場均抓下7.8籃板。

台啤英熊為目前6隊中唯一沒有亞洲外援的隊伍,哈孝遠今天證實,已簽下美泰混血的亞洲外援、後衛林泰樂(Tyler Lamb),身高196公分,且工作證已核可,就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放行,若一切順利,預計2月底可望上陣。

談到對林泰樂印象,台啤英熊射手李啟瑋表示,「能控球,且得分能力滿強的。」

台中太陽同樣積極補強戰力,鎖定8年NBA資歷的勞森(Ty Lawson),現年34歲,身高180公分,擔任後衛,NBA生涯場均12.7分、2.7籃板、6助攻,過去也曾征戰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

太陽後衛丁聖儒透露,小時候曾看過勞森打球,是一名很刁鑽的後衛,且進攻能力非常強。(編輯:張雅淨)1110127

119.1萬人完成預約21期疫苗施打 莫德納預約率超過9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第21期第3劑新冠肺炎疫苗預約已於今天下午4時截止,根據統計,119萬1621人完成預約,總預約率超過78%,其中莫德納預約最搶手,有68萬人預約,超過97%預約率。

為加速第3劑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中央1922疫苗平台26日上午10時起,依年齡分流開放預約,廠牌含莫德納、BNT、高端及AZ,今天下午4時預約截止,預計2月7日至2月13日施打,力拼2月底第3劑施打率達5成。

第21期追加劑開放量能為152萬2976人,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今天下午4時截止時預約狀況,共119萬1621人完成預約,總預約率超過78%。據各廠牌預約人數,仍以莫德納疫苗最搶手,這次莫德納疫苗開放69萬7687劑,共有68萬992人預約成功,預約率超過97%。同樣是mRNA疫苗的BNT開出67萬3272個預約名額,42萬43人完成預約,預約率約62%;高端疫苗共開出12萬5278個名額,8萬2086人預約成功,預約率也有約65%;連不建議作為追加劑的AZ疫苗也有人8112預約,預約率達30%。

指揮中心說明,民眾若有第1、2劑或基礎加強劑接種需求,可持接種紀錄(小黃卡)至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預約接種,或所設置隨到隨打接種站接種。前述醫療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 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項下,利用「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依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資訊連結預約接種。

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經醫生評估過往疫苗接種史及檢核接種紀錄後,提供民眾疫苗接種。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除了少數因急性疾病的患者,要先和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打疫苗,其餘民眾能打疫苗的都應盡量施打。

赤鬼牛排7點聲明:證實全店員工隔離

▲赤鬼牛排發出7點聲明。(圖/翻攝自赤鬼炙燒牛排高雄店臉書)

生活中心/陳又瑞報導

高雄今(27)日新增8起本土確診個案,其中案18637與港口群聚相關的案18688在赤鬼牛排高雄博愛店用餐時不幸染疫,正是26日被直擊20多名員工被送上遊覽車進行隔離的店家。對此,赤鬼牛排高雄店發出7點聲明,證實全店同仁被安排採檢後居家隔離中,「造成貴賓的困擾深感抱歉」。

赤鬼牛排全店員工遭送採檢隔離引發熱議,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對此表示,餐廳特性是大家都不戴口罩,但牛排館在適當間距、隔板、定時清消、共同餐具、自助吧台、戴手套等規定,在監視器畫面中都未符合規範。

赤鬼牛排高雄店在臉書發出聲明,表示經衛生局通知,有一位客人檢測為確診個案,故匡列全店同仁,安排採檢並居家隔離;「本店全體同仁配合衛生局進行PCR核酸檢測與居家隔離14天,目前所有被匡列之同仁經檢測結果皆為陰性,身體健康無虞。造成貴賓的困擾深感抱歉」。

赤鬼牛排高雄店強調:

1、本店所有同仁均已完整施打COVID-19 疫苗2劑。

2、本店於每組客人用餐離場後皆會使用酒精執行桌面、座椅、點餐螢幕消毒。

3、自COVID-19 疫情逐步嚴重,本店於營業打烊清潔即使用噴灑器進行全店之地板、廁所、階梯等酒精消毒。

4、每日營業前與營業期間,定時以酒精消毒門把、所有桌面、結帳POS機與額溫槍等店內環境、使用器具。

5、店內提供所有餐具皆經過高溫消毒殺菌,請安心使用。

6、服務人員服務期間全程正確佩帶醫療用口罩,及酒精擦拭雙手。

7、所有入場貴賓皆用酒精擦拭雙手及逐一測量體溫,方可入場。

x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落實實聯制,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經評估後採檢。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

為共存做準備 醫:清零減災有必要

林志怡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與病毒共存是未來的方向,但還需謹慎的防疫措施配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強調,2009 年新流感是在疫苗與適當藥物、防治作為多方配合下才達成流感化,面對新冠肺炎,民眾不能完全依賴疫苗、就放棄其他防疫作為。

各國仍高度警戒

陳宜君強調,世界仍處在高度警戒疫情情況,且即使是疫苗高涵蓋率國家,仍面臨病毒快速散播、醫療體系面臨重大壓力,影響其他就醫民眾的權益與健康,「清零是目標、是態度、是承諾」,疫情要走向流感化,需要疫苗、適當藥物與防治作為。

此外,陳宜君說,歐美國家高度相信疫苗可以解決所有疫情問題,因此忽略了手部衛生、配戴口罩等基本防疫作為,導致疫情快速散播、影響整體疫苗與藥物的治療效果,對於歐美「疫情流感化」的訊息要審慎理解,不能完全套用到台灣的現況。

走向流感化需多方配合

對於民眾疑惑疫苗是否有必要全體接種第三劑、甚至第四劑,以及要打到什麼程度才能安心?陳宜君說,即使對全體民眾追加施打疫苗,仍會有某些民眾會因為自身體質因素,不適合接種疫苗,或是接種後無法產生足夠保護力,因此即使覆蓋率再提升,也不能完全依賴疫苗、放棄其他防疫作為。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說,流感中有許多病毒也屬於冠狀病毒,現在新冠病毒越來越弱,趨向無症狀、輕症,但病毒不會馬上消失,民眾要朝著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努力,而清零、減災等措施都是要讓民眾有時間準備。

納達爾澳網問鼎第21座大滿貫 新生代好手拚截胡

(中央社墨爾本27日綜合外電報導)西班牙「蠻牛」納達爾距離創男網紀錄的第21座大滿貫冠軍僅2場比賽之遙,他28日將出戰澳網男單4強賽事,與小他10歲的新生代好手貝雷蒂尼捉對廝殺,爭奪決賽門票。

本屆澳洲網球公開賽第6種子納達爾(Rafael Nadal)將有機會刷新坐擁最多大滿貫男單冠軍頭銜紀錄。

他和當今球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及因膝蓋動刀休養缺陣的「瑞士特快車」費德瑞(Roger Federer),目前全都手握20座大滿貫金盃。

35歲的納達爾現已闖進澳網4強,將強碰1996年出生的義大利新生代悍將貝雷蒂尼(Matteo Berrettini)。

若納達爾能闖過此關,他將在決賽出戰世界排名第2的俄羅斯名將梅迪維夫(Daniil Medvedev)或希臘好手西西帕斯(Stefanos Tsitsipas)。

曾於2009年在墨爾本球場(Melbourne Park)封王的納達爾,上個賽季末因舊疾腳傷停賽3個半月,對重返球場抱持保守心態。

不過,在澳網拿下9座冠軍的喬科維奇因疫苗和簽證問題遭澳洲驅逐出境,世界排名第3的德國好手茲韋列夫(Alexander Zverev)在第4輪爆冷出局,為納達爾挺進準決賽開路。

納達爾一直在調整自身打法,以彌補危及他非凡生涯的足部疾病「穆勒.魏斯氏症」(Muller-Weiss syndrome);這一疾病相當罕見,是由發育不良的骨骼所致。

納達爾接下來與年輕好手貝雷蒂尼的比賽料將是場體能戰,此傷勢恐將影響這位西班牙猛將的發揮。

納達爾說:「因為腳部(疾病),(比賽)到如今仍存有疑問,這是我們無法治癒的傷病…所以我們得找到一種方法來控制疼痛以繼續比賽。」

「過去6個月,關於我是否能夠繼續比賽,存在諸多疑問」。

「但現在我感覺很好,我們打進了澳網準決賽,因此這對我而言簡直太棒了。」

25歲的貝雷蒂尼是史上第一位晉級澳網4強的義大利男子球員,這位2021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亞軍對與納達爾對決心存敬畏,但相信自己能爆冷打敗網壇前輩納達爾。

「與他(納達爾)在拉佛球場(Rod Laver Arena)比準決賽,是我小時候的夢想。」

「現在,我超想贏得這場比賽。我知道自己辦得到。那將是場硬仗。我3度打進大滿貫4強,這代表我水準在此,而我想更進一步(突破)。」

貝雷蒂尼身高將近200公分,他的正手上旋球威力與納達爾幾乎相當。2019年美國網球公開賽4強戰是兩人唯一一次交手,當時納達爾直落3盤淘汰貝雷蒂尼。

倘若能闖過貝雷蒂尼這一關,納達爾尋求第21座大滿貫的最終戰也未必輕鬆。

去年在美網拿下生涯首座大滿貫冠軍的梅迪維夫是本屆澳網熱門人選,他將在4強戰遭遇還未能捧起大滿貫金盃的西西帕斯。

梅迪維夫在8強賽鏖戰5盤才逆轉勝出,他表示:「我會盡所能恢復(體力),準備好與斯特凡諾斯(西西帕斯)比賽,因為他是一名很出色的球員。我得拿出最佳表現才能打敗他。」

梅迪維夫在與西西帕斯的生涯交手紀錄中以6比2領先;不過,西西帕斯在8強賽表現絕佳,直落3盤輕鬆挺進準決賽。

西西帕斯說:「這是我在(本屆)澳網打過最穩定、最好的比賽。我覺得自己處於極佳狀態。我沒打算脫離這一狀態。它是我比賽的一部分。」(譯者:張璦/核稿:劉學源)1110127

危險的依賴性:德國與俄羅斯天然氣

(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危機導致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關系顯著惡化”,巴澤道(Matthias Basedau)和舒爾策(Kim Schultze)的研究以這句話開始。這份題為《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德國和歐洲的風險?》的研究報告表示:德國和歐洲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從俄羅斯能源進口。這首先涉及的是天然氣、原油和煤炭。鑑於與俄羅斯關系惡化,警告聲越來越大,擔心俄羅斯政府可能利用供應停止作為政治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件是2014年由德國全球和區域研究中心(GIGA)漢堡萊布尼茨全球和地區研究所撰寫的研究報告。

明知危險卻愈加依賴

那時針對地緣政治的分析,如今依舊適用。事實上在過去數年,普京在外交和能源政策上繼續加碼。這位俄羅斯國家元首讓該國軍隊從根本上變得更加現代化,並以威脅性的軍事姿態使其鄰國和部分歐盟國家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致命的是,在過去十年裡,德國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的依賴再次大幅增加。2012年以來,僅俄羅斯天然氣的供應份額就從40%攀升至55%。在石油進口方面,這個時期俄羅斯的份額也從38%上升到42%。

問題不在缺乏供應

在德國,每兩個公寓就有一個通過天然氣供暖。而且根據天氣情況不同,供暖季節常常要持續到三月。盡管如此,專家們相信,如果烏克蘭沖突升級,人們也不必擔心家裡突然沒了暖氣。

《法蘭克福匯報》援引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的能源問題專家戈德豪(Andreas Goldthau)的話說:”如果只討論全球供應問題,那麼我們明天就可以替掉俄羅斯天然氣,問題是,我們想為它付多少錢?”他表示,如果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凍結的話,歐洲將有三個選擇:通過管道從其他供應國購買更多的天然氣;用油輪進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氣;或者使用儲備的天然氣。

尤其是佔比德國天然氣消費35%的工業,目前已經在高昂的天然氣價格中掙扎。對於鋁、化肥、陶瓷行業等能源密集型行業來說,一旦天然氣價格達到一定水平,生產就無法再有收益。

德國天然氣儲備在歷史低位

想要利用起來天然氣儲存設施也不是那麼容易。這是因為主要位於德國北部的儲氣設施的填充水平處於歷史最低水平。

德國天然氣儲存系統運營商協會(INES) 的布萊施克(Sebastian Bleschke)證實了這一點。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德國擁有世界上第四大的天然氣儲存能力,這當然是許多人、特別是歐盟內部市場的人,現在關注德國儲存設施的一個原因。然而目前,它們的儲氣量不到42%。布萊施克說:”填充水平還從未這麼低過。”

一個有趣的細節:德國10%的天然氣儲存設施是由克裡姆林宮下屬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集團(Gazprom)的子公司運營。正如布萊施克所證實的那樣,這些儲氣罐裡只有17%裝滿了天然氣,而在其他儲存設施中,這一比例為50%。

挪威、荷蘭、英國等歐洲生產國無法取代俄羅斯的天然氣。根據奧斯陸政府的說法,挪威正在竭盡所能生產,而荷蘭也不能再提高其供應量了。而英國本身正在遭受天然氣短缺和創紀錄的天然氣價格,這已經使一些小型天然氣供應商破產。

液化天然氣(尚且)無法取代管道天然氣

最近幾周,有更多油輪載著液化天然氣從美國出發前往歐洲。然而,與荷蘭等鄰國不同,德國在其沿海地區沒有一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而德國有北溪2號管道,該管道已經裝滿了俄羅斯的天然氣,正在等待其運營許可。在北溪2號項目中,德國對於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的這種敏感和矛盾表現得尤為明顯:該項目一會兒被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作為對俄羅斯制裁的潛在武器提出來,一會兒又被總理肖爾茨淡化為一個純粹的私營經濟項目。不過,這位總理最近改變了主意,表示在俄羅斯侵略的情況下會停止該管道運營。

然而,業內人士並不認為俄羅斯會完全停止向西方國家供應天然氣。電力生產商Uniper的負責人毛巴赫(Klaus-Dieter Maubach)指出,即使在冷戰期間以及俄羅斯吞並克裡米亞之後,俄羅斯也遵守了其長期供應的承諾。毛巴赫估計,俄羅斯天然氣在德國需求中所佔份額為50%。然而,這個比例是波動的,尤其是最近。根據數據提供商ICIS的數據,去年12月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僅佔德國消費量的32%;挪威貢獻了20%,荷蘭佔了12%。德國的天然氣需求中,只有5%是由德國國內生產的。

盡管如此,即便從俄羅斯進口的份額遠低於50%,Uniper公司首席執行官毛巴赫也明確指出:”在未來幾年,俄羅斯作為供應商是無法被取代的。”此外,德國能源轉型還設想要關閉三個目前仍在運行的核電站,並逐步淘汰燃煤發電。要彌補由此產生的能源缺口,天然氣仍然是德國的核心化石能源。

英國新公路法規:機動車要更加禮讓自行車

英國將於1月29日開始實行新的《公路法規》。新規定因為包擴了許多加強自行車和行人安全的條款,在英國道路使用者中引發了激烈辯論。

辯論的焦點是:機動車是否總應該禮讓自行車。

按照新的交通規則,汽車超越自行車時必須同騎車者保持至少1.5米的距離。新法規還建議,並排騎自行車「可能更安全」。

騎自行車上下班的成本真的比公交低嗎?

英國的公路一般沒有像中國城市那樣和機動車道隔離的專用自行車道。即使有自行車道,一般也達不到並排兩人騎行的寬度。

同中國城市交通相比,英國城市街道上行人和自行車更少,機動車行駛速度也更快。

英國騎自行車的人當中有許多長期抱怨道路不夠安全,還有許多人抱怨專門的自行車道也無法使用。自行車游說團體對新法規表示歡迎,不過同時也有人批評政府沒有大力宣傳新的交通規則。

但是另一方面,英國城市中心的許多道路單方向都是單車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駕車者要更多禮讓自行車和行人,對他們來說則會造成更多延誤,使本來已經很嚴重的道路擁堵進一步惡化。

一些駕車者在BBC電台聽眾電話辯論中說,新規定的諮詢過程存在問題,接受諮詢的21,000個人當中 16,500個來自自行車游說團體,大致相當於5個人當中他們就佔了4個。

機動車責任多

在英國即將實施新的 《公路法規》中,騎自行車者獲得比機動車更多的優先,該法明確指示汽車駕駛員在超越自行車至少要保持多大的並行間距。

現定於1月29日實施的新《公路法規》需要事先在英國議會中得到通過。

在公路上確保騎自行車、騎馬者以及行人的安全方面,新規定讓駕車者承擔了更多的責任。駕車超越自行車在並排時必須至少保持1.5米的間距,而且說兩人並排騎自行車「可能更安全」。

另外新規定還說,在車輛速度不快,或安靜的街道上,騎自行車者可以在車道中間騎行。在車輛快速追趕上來的時候,騎車者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靠左邊讓行。新規定指出,在騎車者已經接近路口或道路變窄的時候,汽車超越自行車就不安全。

新規定要求汽車駕駛者在轉彎上另外一條路的時候必須先讓行直行的騎自行車者和騎馬者,避免所謂的「左勾」相撞。在環形交叉路口上駕車者也要讓騎自行車者先行。

另外一個建議的內容是駕車者在面對自行車道開門時,用遠離車門一側的手臂開門,即所謂的「荷蘭打開」方式。這樣開車門必須扭頭,就能看到從後面上來的自行車。

自行車交通傷亡

英國交通部的數字顯示,在2021年6月底之前的一年當中有4,290個步行者和4,700個騎自行車者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或受重傷。

英國《衛報》曾報道說,在疫情期間雖然駕車者人數減少,但英國騎自行車者交通事故死亡率上升。官方數字顯示在2020年騎自行車死於交通事故的人上升了40%,共有140個騎行者死於交通事故。

英國汽車協會的負責人埃德蒙·金(Edmund King)對記者說,在疫情封鎖期間駕駛機動車數量僅為疫情前的22%,但騎行者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卻大幅度上升。因此他認為有必要加強專家教育和公路警察巡邏的力度。

但是就在新法規公布之前的幾天,在英國汽車協會的調查中,33%的接受調查者仍然不知道《公路法規》的新變更,其中4%稱無意去了解新內容的細節。該調查在1月8-18日期間訪問了13,700多名駕車者 。

英國汽車協會的道路政策負責人傑克·考森斯(Jack Cousens)說,雖然政府在去年夏天就正式宣佈將改變交通規則,但是對新法規的宣傳推廣力度太小。

鄧肯·多利摩爾(Duncan Dollimore)是游說組織「英國自行車」的負責人。他說,《公路法規》的新變動在一夜之間就會生效,但是官方的宣傳落後於實施,的確令人費解。他認為那樣起不到對步行者和騎自行車者的保護作用,因為駕車者不可能自動就了解這些法規。

嚴重創傷律師彼得·勞倫斯(Peter Lorence)說,必須要強調行人在路口有過路的優先,新規定給那些等待過馬路的人以優先,但是駕車者如果還不清楚這個新規定,就會引發新的風險。

政府交通部的發言人堅持說,新變動「在全國媒體上得到了通報」。

出台新法規的政府交通部已經投入3.38億英鎊,旨在鼓勵更多英國人騎自行車或步行,幫助改善環境。

金管會否准併安泰銀 國票金這麼說

針對金管會以4大疑慮為理由,否准國票金控併購安泰銀行申請案,國票金今(27)日則表示,將積極與主管機關溝通,待相關疑慮釋疑後,再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國票金表示,已接獲主管機關來函,對於申請以股份轉換方式,取得安泰商業銀行百分之百股份一案,核有疑慮,予以緩議。對此,國票金將積極與主管機關溝通,待相關疑慮釋疑後,再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

安泰銀行也提出2點回應,除強調安泰銀行營運正常,不論有無此股份轉換案,皆不受影響之外,未來安泰銀行乃將致力於追求股東、客戶及員工的最佳權益,不會改變。